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首頁 /關於中心 /組織架構

地震與人為災害組

一、發展背景

2004年分別成立地震災害防治組和人為災害防治組,於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於2014年改制為國科會下的行政法人機構,故原地震組和人為組合併為地震與人為災害組。地震災害方面有兩項主要研究:一是地震災害應變管理研究,用以提升地震緊急應變效能;二是地震平時減災研究,研擬地震災害防治相關課題,降低地震災害各面向衝擊。人為災害方面:包括關鍵基礎設施的災害衝擊評估、災害風險評估技術、毒化災風險分析與特殊空間等跨領域的災害防治科技研究,藉以提供多面向的災防科技應用。

地震與人為災害組未來工作重點,結合動態人口、建物、交通系統、重要設施受災衝擊分析技術之開發,完成大臺北地區震後境況之分析,推動都會區大規模地震防治工作。

大規模地震災害防治對策研究

地震應變技援管理研究

關鍵基礎設施風險管理策略研析
 

二、研發重點

除了研發地震災害防治相關技術之外,更重要的是整合各部會相關研發成果,予以加值應用於地震災害防治之相關工作上;並進一步提出地震防災相關政策及建議,提供政府相關決策單位參考。
 

  1. 地震災害防治強化地區之研擬與震災複合性衝擊分析方法研究
    大規模地震災害防治工作,應優先考慮政治、經濟重要區域及地震潛勢較高區域,將該區域指定為「地震災害防治強化地區」(以下簡稱「強化地區」),優先推動地震災害防治工作。地震災害境況模擬技術,可以考慮在假想的地震作用下,評估受災地區的人員和構造物損失情形。有了指定強化地區後,必須利用「地震災害境況模擬」方法,評估各強化地區可能的災損。最後再依據災損評估之結果,配合地區特性(包含,自然、人文與地理特性等)提出各強化地區應有的「地震減災對策」。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邀請相關部會與學者專家,討論「強化地區」選定機制及防治對策之相關課題。結合設施地震災害相依性分析方法、震災衝擊鏈量化模擬技術,以及本中心發展之網格化地震衝擊分析工具TERIA平台,發展考量震後直接與間接之複合性致災因素影響下,針對大規模地震之衝擊量化分析模式,提供研議相關保全對策之科學評估依據。
     
  2. 強震即時警報系統之研發推動
    由於現今科學技術尚無法有效預測地震之來臨,因此世界上許多國家先後投入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發展,希望在破壞性地震波尚未到達前,及早將強震即時警報資訊傳遞到遠距離都會區之防救災相關單位,及早採取應變措施,減少地震造成之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強震即時警報系統之研發推動為跨領域及跨部會工作,須整合產官學各界之研發能量與資源才能順利推動。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整合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之研究團隊,邀請中央氣象署及相關部會署、學者專家共同規劃強震即時警報應用系統研發推動之整體運作體制,並進行技術研發與整合。
     
  3. 臺灣區域震源發生機率潛勢圖之製作
    為了解台灣地區的地震潛勢,據以研擬地震災害防治相關課題,以減少地震造成損失。但由於地震的準確預測研究困難度相當高,因此國內外學者專家同時也嘗試以機率的觀點進行評估地震發生機率,雖然無法確切指出可能發生地震的時間及位置,但是可以作為地震防災長期規劃的參考依據。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邀學者、專家召開「地震潛勢圖製作方法討論會」,逐一討論分析方法流程與參數,為加速工作的完成,加入中央氣象署工作團隊,調查臺灣各地之區域震源在未來10、30或50年,可能致災地震規模 6.0、 6.5、 7.0之發生機率,結果可顯示臺灣各地的區域震源地震之未來發生潛勢。
     
  4. 地震災害應變管理系統之開發
    歷年來,蒐集國內外重大地震事件,並進行災情評估,除了瞭解地震災害種類外,並據以瞭解地震災害時序,用以規劃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地震災害應變作業。為加強掌握各項災害狀況,傳遞災情,並通報相關單位應變處理。開發「地震災害應變管理系統」,其主要功能:
    • 快速提供地震資訊:於短時間內提供地震資訊以利應變指揮官進行相關決策作為。
    • 支援地震應變情資研判:製作地震災害主題圖,以輔佐相關決策採行措施。

     
  5. 地震海嘯溢淹模擬成果落實應用
    面臨海嘯災害之威脅,首要任務是掌握海嘯災害潛勢地區,並據以研擬海嘯疏散避難計畫及防災對策。國內已有學者提出海嘯模擬研究結果,然而仍有許多縣市尚未詳實考慮海嘯災害潛勢而研擬完善之海嘯防災計畫。因此,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根據國科會提供之海嘯溢淹模擬成果,製作海嘯溢淹潛勢圖範例;並且對於如何運用海嘯溢淹潛勢圖進行海嘯避難疏散規劃,研提規劃考慮要項及操作步驟之建議,將可以提供縣市做為參考。


針對各類型人為災害進行相關應用研究,亦研擬與推動許多人為災害防治科研方向與議題。

  1. 人為災害潛勢技術及互動式平台開發
    人為災害潛勢技術開發包含:「毒化物槽車運輸災害潛勢分析」、「震後火災潛勢分析之研究」、「區域性毒化災潛勢分析-高雄縣市、桃園縣」,另外將相關技術以境況案例分析的方式進行。研究包含:「毒化災風險分析與決策支援系統」、「區域風險評估方法精進」、「毒化物運輸槽車路線選擇之分析評估」、「化學管線火災爆炸災害模式分析-以液化石油氣管線為例」。相關技術已提供環境部參考應用。
  2. 特殊空間防災與安全管理體系評估
    隨著都市發展與工程技術的進步,近年來完成許多具有複雜多功型態或位於特殊地理空間的重要建築物與設施,包括高層建築、地下場站及長公路隧道等。其空間特性具有許多潛藏高災害風險,一旦發生事故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以及系統功能損失,救援較開放式空間困難,故在防災及安全管理方面應格外謹慎。本組歷年來曾針對雪山隧道的災害情境進行數值模擬,探討隧道發生火災煙流動力現象對人行橫坑設置間距之影響,並參考世界各國之隧道火災案例進行分析,以人員安全與系統化的觀點進行長隧道火災事故之風險探討。
  3. 災害下基礎設施之區域衝擊評估
    關鍵基礎設施(Critical Infrastructure, CI)係指維持國家經濟、民生、政府運作等相關實體設施與運作系統。常見的關鍵基礎設施包括資訊科技、通訊、能源供應、銀行與金融、交通運輸、水資源及緊急救護等系統。本組近年完成相關工作包括:(1)災害區域內重要基礎設施之衝擊評估,(2)緊急應變所需要之重要基礎設施主題地圖應用,(3)水庫晴天潰壩與水庫服務降低時,對於水庫下游地區的衝擊評估,(4)重要基礎設施間相互關聯性的分析方法等。此外,本中心以災防科技幕僚之角色,協助行政院國土安全辦公室推動國家關鍵基礎設施安全防護計畫,提供技術支援與諮詢服務,共同推動國家重要基礎設施安全防護工作。
  4. 莫拉克颱風後重建_快捷評估技術
    2009年莫拉克颱風後,行政院交付國科會辦理之莫拉克颱風後重建工作項目,本組協助國科會完成相關評估技術開發與整合,包括:重災區之社區安全評估方法與特定區域劃定、關鍵基礎設施風險評估方法、電力、供水災害衝擊分析技術、橋梁耐洪災後速捷評估、科學園區關鍵基礎設施相依性評估 、台北車站災害衝擊對策分析、安全醫院災害評估方法、基礎設施區域性災害衝擊評估等。
     
  5. 災害風險評估技術指引與災害風險評估名詞一致性
    聯合國災害風險評估技術為主,本組在2009年出版「災害風險評估技術指引」,為使各領域產出的風險評估結果能有較為一致的討論基礎,以及在產製資料的流通應用時,避免因觀念誤解而誤用或錯誤引用。以現有災害應用領域為基礎並參考國際間災害風險評估,本組於2010年邀集各相關領域專家共同討論編撰「災害風險評估名詞一致性研究」,希望能進一步發揮跨領域觀念整合,並在方法與技術上能漸趨一致。

三、未來展望

  1. 地震災害
    從東日本大地震經驗學習中,瞭解國內應盡快研擬都會區大規模地震災害防治對策,並將相關研究落實應用至地震減災實務工作上。未來地震與人為災害組將結合自行研究成果,與加值國內學界與研究機構之相關研究,擬透過震源機制設定、地表振動模擬與地震潛勢評估,結合動態人口、建物、交通系統、重要設施受災衝擊分析技術之開發,完成震後境況之分析,據以規劃大規模地震災害防治計畫之支援技術與建議政策內容,具體推動大規模地震防治工作。
     
  2. 人為災害
    人為災害範疇具有種類多元、發生頻率高、平均規模小、損害規模不一、需要廣泛的技術支援等背景特性。綜合歷年人為災害事故分析,可以歸納幾項趨勢: 1.傳統人為災害仍具威脅。 2.影響公共安全與社會機能之特殊空間災害議題。 3.關鍵基礎設施安全管理與失效影響衝擊。 面對這些重要議題,基於既有之人為災害防治基礎,本組將依循中心賦予之任務與專案工作,持續推動人為災害相關研究、落實風險管理與評估技術應用、整合跨部門研發作業,努力達成應用防災科技降低災害規模與衝擊之成效同時亦將推動人為災害防救相關前瞻科技研究,課題包括: 1.落實人為災害風險管理。 2.加強公共安全災害防治。 3.災害資訊分享與合作機制。 4.持續推動關鍵基礎設施安全防護
     

四、歷年研發成果

  • 2023年度重點成果為「三維度數值城市模型建物輪廓與屬性套疊分析研究」,請參閱NCDR 111-T13。
  • 2023年度重點成果為「都會區剪力屋動態分析模式之建立」,請參閱NCDR 111-T18。
  • 2023年度重點成果為「新城斷層規模6.9地震衝擊分析與評估」,請參閱NCDR 111-T20。
  • 2022年度重點成果為「建物地震衝擊動力分析與展示技術開發」,請參閱NCDR 110-T10。
  • 2022年度重點成果為「建置地質地下數值資料庫與其實例應用」,請參閱NCDR 110-T11。
  • 2022年度重點成果為「動態人流分析技術開發與應用:以行動通訊數據為例」,請參閱NCDR 110-T19。
  • 2021年度重點成果為「運輸系統災害衝擊鍊評估模式建置:以道路系統為例」,請參閱NCDR 109-T13。
  • 2021年度重點成果為「中洲構造規模6.9地震衝擊情境分析」,請參閱NCDR 109-T26。
  • 2021年度重點成果為「通訊基地台地震衝擊評估技術研發」,請參閱NCDR 109-T12。
  • 2020年度重點成果為「情境式防災規劃主題圖之開發與應用」,請參閱NCDR 108-T11。
  • 2019年度重點成果為「震災衝擊鏈分析方法之建立:以維生設施衝擊為例」,請參閱NCDR 108-T12。
  • 2019年度重點成果為「CCTV影像震後即時辨識與警示技術研究」,請參閱NCDR 108-T27。
  • 2019年度重點成果為「三維建物模式動態行為之研究」,請參閱NCDR 108-T28。
  • 2018年度重點成果為「建物耐震屬性三維化資料庫開發與防災應用」,請參閱NCDR 107-T16。
  • 2018年度重點成果為「新竹科學園區基礎設施地震衝擊情境模擬研究」,請參閱NCDR 107-T14。
  • 2018年度重點成果為「基礎設施失效評估技術開發(I):電力系統示範研究」,請參閱NCDR 107-T08。
  • 2018年度重點成果為「南部與恆春外海活動斷層三維數值模型建置」,請參閱NCDR 107-T07。
  • 2017年度重點成果為「耐震補強效益評估技術之開發」,請參閱NCDR 106-T23。
  • 2017年度重點成果為「網格化地震衝擊模擬技術應用於防災政策之研究」,請參閱NCDR 106-T12。
  • 2017年度重點成果為「即時資訊應用於地震應變支援技術開發」,請參閱NCDR 106-T11。
  • 2017年度重點成果為「地震衝擊資訊平台(TERIA)技術研發及主題式應用介面建置」,請參閱NCDR 105-T25。
  • 2017年度重點成果為「以國家層級考量大規模地震情境分析流程之建立」,請參閱NCDR 105-T23。
  • 2017年度重點成果為「產業園區地震耐災韌性指標研究」,請參閱NCDR 105-T24。
  • 2017年度重點成果為「國家關鍵基礎設施防護管理:基本資料與風險調查表」,請參閱NCDR 105-T16。
  • 2016年度重點成果為「不同防護等級地震衝擊分析方法研究」,請參閱NCDR 104-T20,報告名稱:不同防護等級地震衝擊分析方法研究。
  • 2015年度重點成果為「地震衝擊研究與資訊應用平台」,請參閱NCDR 103-T05,報告名稱:地震衝擊研究與資訊應用平台(I):架構開發與資料庫建置。
  • 2014年度重點成果為「0327&0602仁愛地震災害訪查報告」,請參閱NCDR 102-T12,報告名稱:0327&0602仁愛地震災害訪查報告。
  • 2013年度重點成果為「大臺北地區大規模地震災害防治計畫」,請參閱NCDR 101-T20,報告名稱:大臺北地區大規模地震災害防治計畫。
  • 2012年度重點成果為「臺灣區域震源發生機率潛勢圖之製作」,請參閱NCDR100-T30,報告名稱:臺灣地震發生機率潛勢圖。
  • 2011年度重點成果為「強震即時警報系統之研發推動」,請參閱NCDR99-T14,報告名稱:強震即時警報系統推動體制及應用推動初步成果。
  • 2010年度重點成果為「地震災害應變管理系統之開發」,請參閱NCDR98-A11,報告名稱:地震災害應變支援專案。
  • 2007年度重點成果為「地震災害防治強化地區之研擬」,請參閱NCDR95-T04,報告名稱:地震災害防治強化地區指定機制之建立。
  • 2011年度重點成果為「災害下基礎設施之區域衝擊評估」,請參閱2011年報,災害下基礎設施之區域衝擊評估。
  • 2010年度重點成果為「災害風險評估技術指引與災害風險評估名詞一致性」,請參閱NCDR98-T13,災害風險評估技術指引。
  • 2009年度重點成果為「人為災害潛勢技術及互動式平台開發」,請參閱2009年報,毒化災災害防救決策支援系統與區域毒化災風險分析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