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主題

地底下的立體斷層構造模型

發行日期2022.2.1
作者楊清淵
審稿人柯孝勳
圖片說明 圖片說明

圖片說明

集集地震後的迫切需求

臺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每年都有數百至數千起的地震事件發生。1999年集集地震的衝擊,造成重大人命財物等災害的損失。為了讓臺灣長期已經累積的地質資料能夠有效的運用,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自2015年起,便嘗試以立體視覺化的模型,來建構斷層的3D樣貌,協助地震災害的防災工作。


圖一/全台過去十年地震分布與數量統計(地震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斷層是什麼?怎麼建構地下的斷層面?

地層在地底下會隨著板塊的擠壓而累積能量,並在到達臨界值時釋放出來。當地層受到擠壓,向外釋出能量時,便會產生地震。而地層受擠壓移動所產生的破裂面,被稱為「斷層」,這也是臺灣有地震風險威脅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們運用過去大量的地震資料,來建構地表下斷層的立體模型,未來當地震發生時,便可以很快的找出是哪條斷層受擠壓破裂所造成的地震,進而更有效率的提供受災救援的資訊。


圖二/活動斷層構造之地下立體模型建構成果



地震來臨、立體斷層模型立刻出現!

目前立體斷層模型已經實際加入地震應變的工作,以2021年4月至7月的花蓮群震為例,雖然地震都連續發生在花蓮市至豐濱鄉一帶,但透過立體斷層模型,便可以很清楚的了解這些地震是分布在三個不同的斷層面上。地震雖然看似複雜,但以科學的角度來剖析,便可以抽絲剝繭,運用立體斷層模型這個工具,一步一步的揭開地震活動的神秘面紗。


圖三/2021年4月至7月群震事件,左圖為震央分布,右圖震源投影於立體斷層模型之成果


小編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