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日期:2024.09.30      ISSN:2410-1931
歷年電子報 取消訂閱

Banner

第230期

氣候變遷為災害放大器:複合氣候事件與防災的鏈結

科技與知識專欄

  • 氣候變遷為災害放大器:複合氣候事件與防災的鏈結
    氣候變遷為災害放大器:複合氣候事件與防災的鏈結
    作者:陳玲瑤、張珈瑋、李欣輯、陳永明
    本文藉由文獻探討方式介紹複合氣候事件的分類,包含:時序、空間、多變數、先決等4種不同類型,再透過案例說明相對應的社會與環境衝擊,最後點出真實氣候事件的複雜性與相關研究的缺口。期待未來結合防災領域的風險架構,勾勒出於氣候變遷情境下之複合事件與風險的探討與調適對策。
  • 落雨小幫手之降雨預報特性評估
    作者:劉嘉騏、蔡直謙、廖信豪、于宜強
    落雨小幫手除了可提供即時雨量亦可研判未來2小時內降雨的發生,利用手機主動推播可提前給予預警,落實即時雷達監測技術於氣象服務。截至2024年6月,已逾22萬人次下載使用。為全面評估目前作業的落雨小幫手在判斷有無降雨事件表現,以2023年3月至2024年6月期間累積近69,000個時間樣本的數據資料,透過機器學習中常用的混淆矩陣進行分析評估。
  • 2024年凱米颱風氣象與衝擊分析
    作者:黃紹欽、李宗融、徐理寰、陳淡容、王安翔、黃柏誠、于宜強
    2024年7月23日至26日,臺灣在凱米颱風的侵襲下,發生致災性的強風豪雨事件。其中,強降雨集中在北部山區、宜蘭地區及中南部地區,強陣風則主要發生於東北部、宜蘭及中南部沿海及離島地區。總計本事件共造成11人死亡、1人失蹤、904人受傷、3,541處積淹水、91處坡地、10起海難事件、87.4萬戶停電、16.1萬戶停水及新臺幣36億元以上的農林漁牧業損失。
  • 2024年阿曼與阿聯洪水事件紀錄與分析
    作者:林又青、廖信豪、何瑞益、蔡直謙、張志新
    2024年4月中旬,阿拉伯半島波斯灣周圍地區經歷了一次極端降雨事件,導致多國發生洪災,尤以阿曼(Oman)和阿聯(United Arab Emirates)受災最為嚴重。此次事件引發了歷史性的降雨,遠超過該地區的年平均降雨量,並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基礎設施損毀。

國內外災害新聞

  • 毀滅性颶風海倫肆虐 美東南部已89死仍逾270萬戶停電
    颶風海倫肆虐美國東南部各州,摧毀道路和橋梁,對從佛羅里達州到維吉尼亞州帶來災難性洪水,今天仍有逾270萬戶停電,已知造成89人喪生。復原和大規模清理工作今天展開。 (中央社 2024.09.30)
  • 尼泊爾豪雨釀災129死62失蹤 當局下令學校停課3天
    位於喜馬拉雅山脈的尼泊爾連降兩天豪雨引發土石流和洪水災情,導致129人死亡、62人失蹤,尼國官員今天表示,當局決定讓各級學校停課3天。 (中央社 2024.09.29)
  • 日本石川能登半島淹水、土石流 已造成6人死、逾10人失聯
    日本和南韓這兩天都受到暴雨侵襲,南韓釜山降雨創9月單日紀錄,南部地區有900多人被疏散。日本石川縣能登半島不只市區淹水,土石流還沖毀民宅,截至目前已造成6人死亡、超過10人下落不明;根據統計,輪島市在48小時內,降下近500毫米的雨量,珠洲市也觀測到近400毫米,都是9月平均降雨量的兩倍多,雙雙創下開始觀測以來最高紀錄。 (公視 2024.09.23)
  • 波瑞斯風暴重創中歐 造成至少24死、逾千人被撤離
    極端氣候持續發威,波瑞斯風暴上星期已侵襲中歐國家造成至少24人死亡,波瑞斯19日持續往西侵襲義大利,北部有超過千人被撤離;波蘭動員超過1萬4000名士兵堆沙包加強防洪;而匈牙利境內的多瑙河水位持續上漲,預計會在20日跟21日達到最高點。 (公視 2024.09.20)
  • 颱風摩羯襲越南釀14死近200傷 當局認定南海30年來最強颱
    颱風摩羯被越南認定為30年來最強颱,迄今已造成越南14人死亡、近200人受傷、逾300萬用戶被斷電。首都河內市有近3000棵路樹倒塌、廣告看板與鐵皮在街上亂飛。 (中央社 2024.09.08)
  • 熱帶風暴摩羯襲菲律賓奪11命 2萬多人流離失所
    熱帶風暴摩羯(Yagi)吹襲菲律賓呂宋島東岸,兩天以來已造成2萬多人流離失所,死亡人數據信已增至11人。 (中央社 2024.09.02)

科技新聞與新知

  • 臺灣地震帶 = The Seismic Zones of Taiwan
    臺灣地震帶 = The Seismic Zones of Taiwan
    作者:陳文山, 吳逸民, 楊耿明, 葉柏逸, 洪嘉佳, 楊清淵, 柯明淳, 柯孝勳作
    出版社: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出版年:2024.09
    《臺灣地震帶》一書是由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陳文山教授、吳逸民教授及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楊耿明教授等研究團隊共同編撰的地球科學專書。本書彙整1990年至2020年間共30年的地震數據,依照臺灣全島及鄰近海域所劃分的8個地質構造分區,進一步劃分出38個地震帶及2個無震帶,並分別探討各個地震帶的活動特性。 全書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簡介臺灣的地質背景;第二章概述各地質構造區的範圍與地質特性;第三章解說本書的研究方法與資料來源;第四章詳述地震帶的分類依據及地震數量;第五章探討全島的地震分布;第六章則深入討論各地質構造區的地震及地質特性,並分析近年的災害性地震。 雖然30年的觀測時間相對於大地震的孕震周期來說不算長,但本書仍希望透過科學化的分析,探討地震的時間序列及空間分布特性,為地震災害潛勢分析及風險評估提供更多的參考依據。
回頂端